真正的快速打破认知边界,不只是认知半径的扩大,更是基点圆心的迁移。
基点圆心代表什么呢?
就是你更底层的思维模式,或者某种“假设”。
比如,全球文化差异,最显著的就是东西方的两种文化差异,其差异在于:东西方的很多东西,都是完全相反的。
例如,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群体价值最大化,这就必然会牺牲一些个人自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是个人主义社会(也就是追求个人自由最大化,这样就会导致一些时候,群体价值不能最大化)。正是这两种文化差异,导致你看到的很多国际新闻,东西方的看法总是相反的。这是各自背后的文化决定的。
那么,各自的文化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可能有很多原因共同决定的,但是其中一个决定要素就是“语言和文字”。
中国的方块字是象形文字,是具象的;
西方的字母符号多数已经脱离具象,组成单词,就变成了更加抽象的符号。
在这两个相反的符号系统上建立的一切,当然,也会有各自的倾向。
因此,东方的很多东西,都比较具象,也较容易理解。
相反,我们看国际新闻,比如特朗普和马斯克等人的谈话,他们有时候会各自说各自的——所答非所问。这种看似毫无关联的对话,如果深度思考,也是有一些关联的(这是抽象思维的特征)。
这就是语言和文字对人的影响,对文化的影响。
我们现在学习很多西方的管理学。但是,有些知识经过翻译和梳理后,具象化的特点就会变多。
这可能对快速理解有好处(因为我们习惯了具象化的思维和语言),但是也会阻碍认知基点的迁移。
比如我亲身体验的一个例子:我曾整理过一个战略方面的思维模型,自认为是抽象的模型。但是,当我和一个西方学者的模型对比后,突然发现:“他的模型完全是抽象的,而我的模型具有很多具象化的成分”。
这就是语言和文字对人的影响。
因此,要想快速打破认知边界,不仅要扩张认知边界,更要做基点迁移。
对于中国人来说,基点迁移的一种方式就是:具象化思维向抽象化转移。
当然,转移的目的是为了打破认知边界,最终解决问题,在表层上还是需要具象化,因为这是中国的特点,至少现在的中国是如此。
作为管理者,想要快速打破认知边界,也需要做这样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