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返回课程 商业认知(第01期)有效管理的5项任务

每个行业都有其特定的组成部分,就像拼图一样,需要几个关键碎片才能完整。这些碎片包括一些基本的规则、要做的任务、用到的工具,以及需要承担的责任。管理也不例外,它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要想做好管理,就得把这四个部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管理原则是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管理任务就是管理工作的内容。马利克认为,管理任务主要包括以下5方面:

 

第一,制定目标。

 

说到定目标,可能有的管理层朋友会挠头说:“我们的目标都是领导定的,我们哪需要自己定目标啊?”或许他们会好奇,这目标到底该谁来确定?

 

其实,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得看具体情况。比如,如果是个影响很大的目标,那就得大家伙一起商量着来;要是只涉及某一个部门的目标,那就主要由这个部门的负责人来拍板。但关键不在于谁定目标,而在于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定目标。

 

咱们一直强调,管理是一份职业,这份职业是咱们人干的。所以,管理的活儿自然也是咱们人要干的。因此,定目标其实主要是说管理者要定自己的目标,也就是他们的个人目标。

 

这个个人目标可能是领导布置的,也可能是自己想出来的。来源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了确保目标不跑偏,咱们得让那些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人清楚,公司接下来要往哪个方向走,发展的路子怎么铺。这样大家才能劲儿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

 

马利克先生给了我们一些关于目标管理的小贴士,他说不管目标是怎么定出来的,咱们管理的时候都得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别贪多,目标要少而精。一次专注几个重点目标,别搞一大堆。

 

2.这些目标得是大目标,有影响力,值得咱们去努力的。

 

3.如果有的目标已经过时,没用了,那就别犹豫,直接放弃。

 

4.目标得能衡量,但别太死板,得有点灵活性。

 

5.如果目标之间有冲突,别忙着消除矛盾,要学会怎么去平衡它们。

 

6.有的目标不好量化,那就想点办法,制定一些相关的措施也是可以的。

 

7.弄清楚,为了达成目标,咱们最需要哪些关键资源。

 

8.每个目标都得有个专门的负责人,不能大家都不管,或者人人都管。

 

9.一般情况下,不是每个员工都得定目标,有时候一部分人定好了就能解决问题。老板们别强求每个人都得有目标。

 

10.目标管理也要因人而异个性化。

 

11.遇到困难的时候,目标的时间期限要短一些,别搞得太长远。

 

12.目标得清清楚楚写下来,别光在脑子里想。

 

13.有目标比谁定目标更重要。大家一起定目标,往往能激发大家的积极性。但要注意,这需要两个条件:员工得能干,还得有足够的时间。

 

14.定目标是管理的一部分,但目标的内容跟管理本身没有关系。目标内容得跟公司的具体情况、宗旨和形势挂钩。对企业来说,常见的目标领域包括市场地位、创新、效率、吸引力、资金流动、现金流,以及利润或者收入这些方面。

 

第二,组织。

 

那些效率高的人可不会等着别人来指挥,他们会自己动手,在各自的工作和责任范围内,为了自己的好处,把自己给整明白。

 

在组织这件事上,咱们得面对三个挺关键的问题:

 

1.怎么把我们的人、事、物安排得妥妥的,让我们的精力都放在客户愿意掏钱买的东西上?

 

2.怎么安排,才能让员工们真的去做那些他们拿了工资应该干的事情?

 

3.怎么安排,才能让那些高管们也真的去做他们拿了高薪应该干的事情?

 

得承认,没有哪个组织是完美的。大大小小的问题都会有,比如冲突、协调难、信息不对等、人际关系摩擦、事情不明确、沟通不顺畅等等。咱们通常不是在选一个“好”的组织和一个“坏”的组织,而是在不那么糟糕的组织里面挑一个稍微好点的。在每个组织里,妥协都是躲不开的,得学会适应。

 

一般来说,那些“坏”组织会有以下几个毛病:

 

1.管理层级一大堆。每多一个管理层,大家互相理解起来就难一点,就像玩传话游戏,信息到了最后都变样了。这样不仅会让目标跑偏,还可能让员工们把劲使错了地方。每个管理层都像是又加了一层压力,还可能带来更多的懒惰、摩擦和额外成本。

 

2.老是挂在嘴边的“跨部门合作”。这事儿听起来挺高大上,但要是总挂在嘴边,可能就有问题了。

 

3.开会成了家常便饭,而且每次开会人都特别多,有时候感觉好像整个公司的人都挤在会议室里。

 

4.人浮于事。人的职位高于其才能或者人多事少。

 

5.到处都是协调员和助理。如果一个组织里这种角色特别多,可能就说明组织结构不太合理。大家开始更关心自己的头衔、职位、学历这些虚的东西,而不是实际干出了什么成果。

 

6.太多“蜻蜓点水”式的工作。这种工作方式让人感觉好像什么都做了,但又没什么实际的成效,离真正的绩效和责任差得远。

 

第三,决策。

 

只有做决策的人,才算是真正的管理者。不管你是谁,不管你的名片上写的啥,只要你是在做决策,那你就是个管理者。反过来说也成立:如果你不去做决策,那你就不是管理者,哪怕你有个管理者的头衔也没用。

 

做决策这件事儿,它能把一堆零散的东西串起来,让它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还能帮我们集中精力解决最要紧的问题。虽然做决策不是管理者唯一要做的任务,但它是决定管理者成败最关键的一环。做好了,你就能成;做不好,可能就栽了。

 

一般来说,要想做出一个明智的决定,可以按照以下简单的步骤来:

 

1.把问题说清楚。

 

咱们做决定的第一步,得把真正的问题看。别只看表面,得像侦探一样,挖出背后的真相和原因。

 

在弄清楚问题的时候,首先得给它分个类:这问题是单独的一个小问题,还是背后有个大问题?

 

如果是那种单独的小问题,咱们就针对这个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找到解决办法。

 

但如果是那种背后有大问题的情况,咱们就得下点功夫,做个有深度的决定。得想个长远的办法,比如制定个政策、规则或者标准来对付它。因为这些决定影响会更长远,所以做这些决定的时候得更加慎重。

 

2.得把要做决定必须达到的条件说清楚。

 

咱们定条件的时候,别老想着一步到位做到最好,得先保证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连最低的标准都达不到,那这个决定做了也白做。

 

做决定的时候,大家意见不一致是常有的事,这就需要咱们做出一些妥协。能不能分清啥是正确的妥协,啥是错误的妥协,这是衡量一个管理者是不是合格的重要标准。好的妥协能帮我们清楚地界定啥是“最低要求的理想状态”。


会员专属课程,请开通会员后学习

开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