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慢慢演变,还是突然大变,环境的变化总会让咱们以前的想法和行为不再适用。如果领导者对这个情况视而不见,那可就麻烦大了。因为这会带来严重的破坏。如果他们不赶紧采取行动,他们的产品就会失去市场竞争力,价格也定不上去,卖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少,收入自然没法持续增加。
拉姆·查兰认为:面对现实是企业经营的根本。
换句话说,就是要跟上时代的变化,别让老观念拖了后腿。
但是,为什么许多管理者难以做到这一点呢?
这里有几个原因:
首先,管理者可能与现实脱节。
有些企业管理者自认为很接地气,但实际上,他们在理解和应对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状况时,常常陷入否认、幻想或者其他逃避现实的心态。
外部环境包括那些可能影响公司业绩的各种因素,比如市场的波动、客户需求的变化、竞争对手的策略(既有现实的对手,也有潜在的威胁)、政府政策的调整、投资者的期望,以及其他不那么显眼但同样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变化往往出人意料,而且由于全球经济紧密相连,变化的节奏也变得非常快。
至于内部状况,它涉及的是组织的实力和行为特点。很多时候,管理者太过于关注内部的流程、发展策略和权力斗争,反而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视而不见。这种过分内向的视角还会导致自我评估的偏差。人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同时低估达成业绩目标的难度,错误地认为整个公司都在齐心协力,而忽略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拉姆·查兰通过多年的经验和观察,总结出了导致管理者与现实脱节的六个主要原因:
1、信息失真。
在企业里,信息失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人们往往容易纠结于那些无关紧要的小细节,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信息。其次,只愿意从自己信任的人那里获取信息,这样就会造成信息的偏差。最后,有些人因为自己的偏见或者私心,影响了信息的真实性。不管哪种情况,问题的根源都在管理者身上,因为他们没有直接从源头、从当事人那里获取最真实的信息。
2、偏听偏信。
即使信息是准确且重要的,如果决策者因为自己的成见、过去的成功经验,或者在遇到难题时不知道怎么办,而只听信某些信息,那么这些信息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3、盲目自信。
过分自信往往是产生偏见的原因。比如说,企业并购成功了,我们可能就会觉得这是因为我们希望它成功;销售额增长了,我们可能就觉得是因为我们承诺过要实现增长。这种心态会让人们选择性地忽略或者屏蔽那些与我们的看法相悖的信息。
4、恐惧心理。
害怕是让人们看不清现实的一大障碍。这种害怕可能是因为担心在开会时说错话,被大家笑话;或者是因为害怕提出不同意见后,会被上司责罚。
5、情绪化决策。
通常来说,全身心投入工作能带来好成绩。但是,如果太过于投入,就可能会情绪化,这样就很难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不足。有时候,企业不愿意接受新变化,因为这些变化和他们的老观念、企业文化不相符。面对变化时,人们也往往不愿意承认,过去的辉煌已经过去了。
6、期望值太高。
在20世纪90年代,大家普遍认为企业必须为股东创造价值。但是,如果企业领导屈服于资本市场那些不切实际的业绩期望,一心只想着要稳定、可预测的业绩,每个季度都要看到增长,那么管理者可能就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做法,最终把企业引入歧途。
即便是那些在职业生涯中一直保持清醒的出色领导者,有时候也会与现实脱节。更让人难过的是,那些曾经把企业从危机中拯救出来的优秀领导者,当形势再次发生大变时,他们却没能敏锐地察觉到。
第二,市场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变化也越来越快。
对很多人来说,他们不太清楚全球各地的各种因素是怎么影响企业的。他们往往只能看到一些孤立的事件,或者是简单直接的因果关系,而看不到背后更深层次的运作规律。比如说,各国货币汇率的大幅波动、竞争态势的难以预测、各种因素的交织和复杂变化,这些都是他们难以把握的。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者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感到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
市场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两种类型:周期性变化和结构性变化。周期性变化就像是市场的正常起伏,有经验的经理人可以通过这些波动来调整策略,应对市场的变化。而结构性变化就不一样了,它可能会彻底改变一个行业的盈利模式,产生长远的影响。面对这种变化,企业需要在早期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因为等到变化已经很明显的时候,再去应对就已经太晚了,成功的机会也就大大减少了。
现在有四大结构性变化,它们一起推动了今天这个复杂多变的全球市场环境:
1、全球经济一体化。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即时聊天、分享信息,新点子和讨论到处都是,这种全球融合因此加快了步伐。比如,供应链现在是全球化的。现在很多产品和服务的供应链不再受地域限制,它们从欧美扩展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2、全球投资泛滥化。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信贷政策放宽,大量的风险资本可以自由流动,这就像给投资热潮加了把火。结果就是,到处都是投资,有时候投资得太多,甚至出现了过度投资的现象。
会员专属课程,请开通会员后学习